学生描述醉人景色,是“绝绝子”;遇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,也是“绝绝子”;夸伙伴才思敏捷,还是“绝绝子”……最近,记者走访了十余所中小学约50位学生、家长和老师发现,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网络热梗,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里的套路。一名高一学生直言:“不仅写作文,日常也经常词穷,比如想表达‘势在必得’,下意识会说‘包的’。”
■现状■
学生不说网络热梗就“失语”
“辅导孩子写作文,他说感动用‘破防’,表达悲伤、愤怒也是用这个词,看得我都要‘破防’了。”顾女士说,自己的儿子读五年级,写作文经常用“热梗”。“前两天秋游,让他形容一下看到的景色。他冥思苦想了半天,憋出个‘绝绝子’。规定不许说网络用语,他想了半晌,摇头说不会。我决定给他戒网,直到学会好好说话。”
顾女士的担忧并非个案。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位家长,超过七成认为,孩子语言表达匮乏,翻来覆去都是用一些流行的网络词语。
小学语文老师万曦最近也发现,有学生用“包的”表达一切肯定的意思。“孩子可以分辨‘666’等表述不规范,不会写在作业里。但遇到类似‘红温’等词汇,或者一些谐音梗时,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他们会抱着赶时髦的心态使用。长此以往,势必削弱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,模糊对正确字音、字形、语法的认知。”
一位丰台区的初中语文老师说,有学生一写作文就抓耳挠腮,凑不出字,只会堆叠“燃爆了”“一整个爱住”等网络词语,“我告诉学生,这样写并不酷。我们需要更精准的表达。”
■破题■
多校引导孩子体会汉字之美
记者在采访时看到,很多学校正在为“雅言”创造流通环境,引导学生少说热梗。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,学生每日晨读积累国学名句、古诗文。“老师会带着学生设计读书报告,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,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。”该校校长芦咏莉举例,低年级制作“赞美祖国风光明信片”,中年级担任传统节日讲解员,高年级开展“踏红色研学之旅”活动,“引导学生发现汉语的美,他们自然会主动解锁更丰富的表达。”
上周末,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为“顶流”汉字在中华世纪坛办了一场“金帆扬艺韵 纸墨绘新航”美育成果展,展出了600余件学生作品。展览现场,学生讲解员妙语连珠,讲述每件与“汉字”相关的展品的故事。该校五年级学生郭涵容指着由汉字组成的“龙”介绍:“我们把书法课上的练笔剪下来,拼成龙鳞。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5种字体组成腾飞的龙,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传承。”
该校美术教研组长邢仙说,希望通过日常的课程,让学生体会到汉字之美,学会“好好说话”。即便是剪纸和书法课也会融入成语等内容。“美育与多学科融合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,实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理解,再到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。”该校党总支书记田国英说。
■支招■
家校共创健康语言生态环境
“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同时,家校应共同营造健康的语言生态环境。”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刘丹妮说,该校通过举办赛诗会、校园戏剧节,创建文学社等方式,激发学生的兴趣,“从经典诗歌到原创话剧、文学写作,学生们在实际应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,提升综合素养。”
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汪文龙认为,如果只是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“划水”,语言会变得越来越贫乏。他建议学生多读书,尤其是中文经典名著。“因为相比快速迭代和通俗化的网络语言,名家名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、借鉴和审美能力,只有花大量时间积累,才能形成自己的优质语言库。”
他还建议,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主流媒体上紧贴时事的深度报道,开阔视野、提升思辨能力,进而写出有思想、有内涵的文章。 本报记者 李祺瑶 金瑶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