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教育部近日印发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,为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系统化、精准化的政策框架。直面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,不仅是教育治理的进步,更体现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的重新认知。
青少年是由未成年人转向成年人的阶段,是一个蜕变、转折和转型期,是自我辨识和认定的重要时期。走到学校门口却始终不愿踏进校门、考试前夕紧张晕倒、因为焦虑不断自伤、对周遭世界兴致索然、人际关系紧张……近年来,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以多种表现方式不断在我们身边出现,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,也成为压在家长心上的一块重石。
从世界范围来看,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“全球病”,正逐渐从成人、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青少年学生群体,日益呈低龄化发展趋势。2025年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23—2024)》,报告显示: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达15%—25%,为心理健康高风险群体。
青少年有着独特的心理发展规律,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,有学业竞争加剧的客观压力,也有家庭教育失当、网络环境冲击等现实挑战。解决这一问题,必须综合施策,既要有政策的刚性约束,也要有教育理念的柔性浸润。
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,首先要跳出“头痛医头”的局限,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教育生态,为青少年创造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宽松环境。压力是许多心理问题的











